4月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关注福建。
“产业共赢链”转为“就业保障链” ——福建省千亿产业“链主”稳链强岗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鞋服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个千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以稳订单、强链补链为抓手,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并依托人社部门“政策包+服务网”组合拳,将稳链强链与稳岗拓岗深度整合。
2024年,福建省联动实施就业优先工程,着眼稳增长稳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3.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4.7%左右,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4.99%、居全国前列;新增高级工及以上职业等级证书8.83万人次。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条条“产业共赢链”正转化为“就业保障链”。
订单“定心丸”:链主稳产保就业
“多亏了金龙提供的3年保底订单,我们车间200多名工人不用再担心‘干半年歇半年’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本地零部件供应商宏泰机电负责人感慨道。
这是福建省通过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稳订单的一个缩影。
福建晋江,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内,诞生了安踏、特步、361度等多个知名鞋服品牌。从丝线、布料、鞋底到成品,一百多道工序所需原材料在半径50公里内都能快速找到;
宁德蕉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中心;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通过“龙头+配套”模式,吸引80多家上下游企业落地福建,实现原材料85%就近配套,带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年产值突破千亿;
福州长乐,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经编花边面料和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这里形成了从“一滴油”“一根绳”到“一块布”的全产业链布局……
《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福建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拥有20个超千亿产业集群,11个县入选全国经济百强,17个县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超千亿元。同时,注重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千县一面”的同质化竞争,造就一批县域产业“金名片”。
据了解,2024年,仅宁德时代、恒安集团等10家“链主”企业就带动链上中小企业稳定岗位12.6万个,中小配套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同比下降15%。福建省将就业政策纳入落实宏观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就在八闽”拓岗稳工促发展6条措施,创新实施连续生产稳就业奖补、一次性用工服务奖补、企业“以老带新”引工补贴,创新实施毕业生入职中小微企业岗位补贴等,全年援企稳岗政策释放政策红利87.99亿元,惠及企业26.25万家、职工413.4万人。
技能“强链”:一技傍身端稳饭碗
“以前做传统纺织工,订单不稳定总怕失业,现在参加‘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培训后,成了产业链上的‘共享技工’,收入涨了近30%!”在泉州一纺织企业上班近6年的工友张建分享了他的转型经历。
技能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产业技术工人培养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福建省通过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切入点、结合点,顺应技术革新挑战,打造集‘需求牵引、实训更新、技艺赋能、工学一体’的四维联动职业技能提升体系,系统塑造支撑科技变革的高素质产业技工队伍。”福建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
福建省突出企业培训主体定位、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突出企业需求导向开发实训教材;突出建立企业紧密型培训资源共享体系,统筹建设14个公共实训基地、15个技能提升中心、6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同时,福建省着眼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实训基地载体优势,对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100家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为产业链提供集引进、培训、评价、交流一体闭环的技能人才供应平台。
福建省还着眼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实训设备更新优势,将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在企业、车间、生产线,推动企业将实训场所、设备、师资引入培训,实现“产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此外,福建省着眼发挥龙头企业自主评价优势,建立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支持企业以“车间+考场”互动评价模式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保障企业评价自主权限,打破全省技能人才评价“天花板”。
服务“织网”:从单点帮扶到生态赋能
“以前临时招工主要是靠电话与口口相传,现在方便多了,只要在‘竹师傅’用工平台上发布下相关用工信息,很快就有人来对接。”日前,福建和其昌竹业股份有限公司人资部罗章华通过“竹师傅”用工平台发布了用工信息后,不一会工夫,便招了6名有经验的竹木采伐和运输工。
福建永安是当下全国规模最大的竹木复合底板单体生产基地。以福建省八一永庆竹木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和其昌竹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为代表的竹板加工企业已进入全球核心供应链,占全球份额的近30%,全市现有笋竹企业169家,年消耗毛竹4500万根,带动竹产业从业人员1.2万人。
针对竹山单家独户经营、劳动力紧缺、竹林失管或低效经营等问题,永安市建设了“竹师傅”竹产业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平台+公司+竹农”的三方相互合作,实现竹农用工需求管理、专业化采育队伍人员管理、采育设备资源管理、竹山管理、信息交换等功能,有效解决竹农经营过程中的劳动力紧缺、竹林无人经营或经营粗放、企业原材料供应等问题,提高竹林经营效益,促进竹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做好产业企业的用工服务工作,福建省人社系统积极调动部门力量,联合举办招聘活动超千场,提供岗位超百万个,开展“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活动,输送4.73万个岗位进校园,三明市还推出“就业快线”,贯通毕业生离校前后服务对接通道;全面铺开“网约式”零工平台,九市一区全部上线,布设727家县乡村服务站点,汇聚形成零工服务网络,去年全年交易18.89万单,撮合成功率超八成。
同时,福建省牢固树立数字化治理理念,形成业务办理全周期数据链,以数智应用串联政策落实全过程,接入教育、税务、工信等部门数据资源,构建AI中心,自动进行数据比对清洗,“一数一源”回流赋能业务经办和精准服务;积极推广跨部门联审快办机制,形成红利清单主动推送企业,加快奖补资金兑现进度;建立“补贴申请—大数据审核—资金拨付—待遇进卡”闭环拨付机制,实现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和全流程闭环管理。目前已启动2025届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发放工作,整体工作时限较以往缩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