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瞭望丨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时间 : 2023-01-12 16:37

文 | 职建仁

本期看点 

◇紧紧围绕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进行谋篇布局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乡村工匠培育计划、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问题,破立并举,打破“天花板”,构建“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搭建“立交桥”,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贯通机制,顺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 

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工作人员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操作演示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2022 年 8 月 19 日摄) 孙凡越摄 / 本刊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时期。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挖掘人力资源效能,必须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我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政策制度体系,需要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用人单位、技能人才等多方力量,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并贯彻落实到技能人才工作全过程全领域全链条。 

参赛选手在湖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中比拼技能(2022 年11 月 17 日摄) 伍志尊摄 / 本刊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 

《意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解决技能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问题,回应了各类用人主体、技能劳动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将有利于营造支持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人才基础。 

——巩固技能人才改革成果,把成熟改革举措上升为国家政策的战略之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决策部署,把成熟的改革举措上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性文件,为技能人才队伍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意见》充分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重要指示精神,融合了各级、各地、各方关于技能人才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凝聚着我们党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实现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确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凝聚技能人才发展合力的有力保证。技能人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比如: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技工教育、职业培训事业的政策激励不足,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度不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还不健全,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社会观念尚未根本改变,等等。 

《意见》直面技能人才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等环节着手,系统谋划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思路和举措,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实现劳动者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适应技能人才工作新形势,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的强大支撑。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参加并成功申办世界技能大赛,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供给水平,增强了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但是,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意见》重新审视技能人才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擘画了“十四五”末乃至2035年的发展愿景,对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作出系统安排。这既是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也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 

科学合理、开放包容、灵活高效 

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引领、精准谋划,又需要统筹协调、高效推进。《意见》提出的改革举措涵盖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个环节,全面强化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资源投入,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开放包容、灵活高效的技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三个方面鲜明特征。 

突出系统谋划。《意见》始终坚持系统性思维、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在工作主线上,紧紧围绕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进行谋篇布局。在任务安排上,对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评价激励机制、保障措施等进行细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实施路径上,多要素、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统合,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系统、协同、高效推进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意见》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规划设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和举措。着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进一步明确各方在培养体系中的职责任务。创新培养模式,在技工院校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乡村工匠培育计划、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强调发挥职业学校作用,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允许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优化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全面发展。《意见》把促进技能人才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健全岗位使用机制,创造性地提出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等制度,注重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面向技能人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视从技能人才中培养选拔党政干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落实获奖选手表彰奖励、升学等政策。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国家级荣誉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党委(党组)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工作,依法依章程推荐为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等,选拔推荐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通过上述举措,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落细落实汇聚强大合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需要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需要中央和地方联动落实,还需要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汇聚成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当前,特别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在深刻领会、系统贯彻上下功夫。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贯彻落实《意见》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立足技能人才实际和人社部门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项要求落地落细。 

——在全面融入、前瞻布局上下功夫。主动融入大局,将技能人才工作融入“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等国家重大规划,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技能人才工作品牌。细化责任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切实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推进实施各项政策制度和重点工作,构建相互衔接、梯度升级的培养培育链条。实施重点行动,加快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在改革破题、破立并举上下功夫。针对技工院校办学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推动技师学院与高等职业院校政策互通互认,统筹技师学院与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探索建立学历、技能证书互认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针对技能人才待遇仍然偏低的现状,推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研究制定健全企业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的意见。针对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问题,破立并举,打破“天花板”,构建“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搭建“立交桥”,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贯通机制,顺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 

——在统筹协调、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切实履行好组织实施职责,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部署推进、监督指导,层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集中政策、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确保按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及时梳理总结《意见》推进实施情况、典型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困难,加强研究分析,提出意见建议。 

 

(作者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附件下载: